赵忠心,河北省蠡县人。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教育系,后长期担任教育行政和教学工作。从198()年开始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率先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1992年成为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曾主持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课题,目前已为国家培养了家庭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近20名,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学专业的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共6名。曾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讲学五百多场次,直接听众达一百多万人次,为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学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外家庭教育荟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家教之道》(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家庭教育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其中,《家庭教育学》一书是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它广泛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既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既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又评说了特殊家庭子女教育工作;具有中国本土教育特色,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摘
古今中外的超常儿童,其超凡出众的才智和能力,当然不是源于什么“天意神授”,也不是因为先贤圣哲投胎,而是由父母遗传、优生优育、早期智力开发,以及家庭及社会的良好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超常儿童的产生,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人的天赋、才智确有高低之差,这首先是因为人们与生俱来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方面的机能是有一定差别的。而这些差别,往往与父母的遗传素质有直接关系。超常儿童的出现,首先取决于健全的生理机制。
孩子出生以后,身心发展迅速,儿童时期是发展的关键阶段。宾特纳在本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假设:“平常的智力从出生到5岁时,增长最快,从5岁到10岁,增长速度稍慢,再过5年,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布鲁纳总结了前人的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与宾特纳一致的看法,认为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已发展了将近50%,另外的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这说明科学的及时的早期教育是促使超常儿童产生的关键因素。
超常儿童,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能相对地比较全面超常的儿童;另一类是表现为特殊才能的超常。
超常儿童的鉴别,在国内外一般是采用观察与实验方法,并辅之以智力测验。
超常儿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较早地正确使用大量词汇,语言发展能力强;二是较早地发生多种兴趣和爱好,对事物提出较多问题,善于思考,抽象思维能力强;三是对事物能深入观察,注意范围广、时间长,能察觉一般儿童未察觉的事物和特征;四是学习速度快、效果好,记忆速度快且巩固,喜欢研究难题,阅读能力发展较早,情绪稳定;能分析自己和判断别人;五是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才能,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通常采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这是原由法国比奈和西蒙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物品等形式,编制出的一套“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加以修订而成。经对美国大量儿童实地测验结果,推孟把智商90—110定为正常智力水平;1lO一120为高智力;120—140为最优秀智力;140以上为类似天才或天才;80一90为次正常智力;70—80为临界正常智力,60一70为轻度弱智;50一60为深度弱智;25—50为亚白痴;25以下为白痴。人类的智力通常呈常态分配。自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把智力测验用以鉴别和研究天才儿童后,约四十多年时间里,许多国家都把智力测验作为鉴别智能超常儿童的主要工具,把智商在130一140以上,作为鉴别的决定性指标。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智力测验并不是鉴别所有超常儿童的完善工具,因为它不能测出儿童的科学能力、创造力以及领导能力等。随着人们关于天才儿童概念的扩展,在鉴别超常儿童指标上,已由仅把智商作为指标,发展到采用多种指标。在鉴别方法上也出现多样化,概括起来有:标准化智力测验;各种创造力、学习能力的测试;对成果的评定;核查家庭、学校及有关人员提供的材料;直接面试等。
智能超常的儿童表现的领域是广泛的,同时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存在。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吸取国外有益经验,在智能超常儿童的鉴别上,一般是采用动态比较研究、定期追踪考察和多途径、多指标,智能与非智能因素相结合的研究与鉴别的方法。智能超常的儿童是客观存在的,对他们的鉴别应该采取综合的方法,还要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和检测。P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