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对聋哑、智障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当前聋哑和培智学校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础性内容,特别是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环节。
              道德法制教育统一于教师施教传道与学生受教修德活动中,学生逐渐将一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实现了道德规范的个体化、个性化,也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化发展。这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显然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具备较完善的德育体制,齐抓共管、多轮共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环境
              一、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
              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本身就有身心发展的缺陷,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尊重信任,对他们是很重要的。父母对他们的长期的关心爱护,儿童易产生积极、舒畅的情感体验,这将直接影响儿童个性与品德的发展。2、 言传身教,做好子女的榜样
              儿童模仿性较强,加之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可能被儿童不加取舍的加以模仿。我校的一位一年级新生到校时就表现出出口成“脏”的不文明行为。在一次与其家长接触时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来他的家人也不重视日常生活细节。虽经老师们的多方努力,却收效甚微。可见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细心教导孩子,以身作则地做好孩子的表率,以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障儿童由于身心上的缺陷,道德意识更需要灌输和培养,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让智障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
              二、 广泛多样的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力量是依托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在家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大环境中度过,聋哑和智残学生也不例外。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它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诸多内容,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智障学生。因此,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正面教育,克服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建立博物馆、公园、烈士墓、电影院等社会道德教育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开展“你丢我捡”、“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社会性的公益活动加强道德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更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三、 发挥学校在法制和道德规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补偿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必须以此为切入口,加强学校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在协调多方教育力量中发挥主导作用。1、课堂教学是进行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落实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各科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了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第二册《爸爸妈妈》一课里包含了儿童要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思想内容;又如第七册第一课《关心他人》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况下不宜打扰别人的事例,目地就在于教育智障儿童要养成处处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
              在具体的道德规范教育活动中,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自身应有规范的道德行为,而且还要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要长抓不懈,落到实处。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且还应根据生活实际对其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或个别行为灵活地加以处理,使学生明理晓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规范教育。2、充分利用集体,在集体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集体教育活动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集体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智障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前,往往都有孤僻和排它的性格,容易封闭自己,也就谈不上道德规范教育了。集体中的成员关系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使儿童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的纪律也对每个学生产生作用,使他们互相督促,互相指正。在集体中,学生自然会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实现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3、切实把握少先队活动教育
              人的品德是在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一定要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少先队正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载体。少先队一系列特有的组织形式和生动形象的标志,就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少先队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教育与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组织学生通过春游,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怀;组织你丢我捡活动,教育他们从小要注意文明,爱护环境等。从而养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四、要善于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
              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养成是整个社会环境各方面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力量,应尽量避免德育漏洞的出现,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促使智障学生能健康的成长。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相互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同时,学校应与校外教育部门或机构建立经常性地联系。呼吁整个社会来了解和关心特殊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在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门在其中要起主导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调动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研究和探索教育特殊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对特殊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社会对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并充分协调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努力创设一个多方联动,多轮共转的德育环境,促使特殊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行为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鲱鱼宝宝早教东南亚小故事

                        • 上一篇:聋儿家庭早期听觉康复训练有哪些方面?
                          下一篇:如何正确对待有听力损失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