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行为规范是哪年颁布的?

              1997年3月,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2004年曾进行过修订。从此,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就有章可循。

                行为规范 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法律意识 教育子女 智力开发 年龄特征 学习习惯 社会交往 个性特点 。其内容包括:
                一、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

              智障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智障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字多多少少应该学习一些.因为字在许多事上都很关键.
              但是算术来说如果实在不是很灵转.就不要强迫.
              智力障碍的孩子一般不是什么都差的.现在单调的学习字或者算术帮助并不是很大.现在可以去医院做个智力测验先.看下到底是什么程度.
              有时候如果一遍记不住就每天说几遍,反复就记在脑子里了.
              现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他将来能自己养活自己吧.所以训练基本的意识是最关键的.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教育得当,智障孩子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摇篮。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智残儿童较正常儿童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然而.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与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家庭教育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走入了误区,给智残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现在就智障儿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家长无法正确认识智障儿童的价值,剥夺其早期接受教育的利.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常将智障儿童的“智力障碍”与“残疾”、“残废”等同,导致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憧憬被“残疾”的定义打破,家长在情景中产生失望的心态,在家长的眼里智障儿童是个“废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智障儿童是得不到适宜的、和谐的、甚至是必要的最基本的教育的。绝大部分也只是等到智障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们才很无奈的把其送到培智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其实这些家长心理并没有对其抱有希望,也只不过是为了某些“需要”罢了。比如学生朱某,重度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家长迟迟不愿送孩子上学,认为孩子太笨,什么都不会,进不进学校一个样。结果到了十岁,家长由于某些“需要”把孩子送进培智学校时,仍旧大小便都无法自理,开学初,教师甚至建议家长给其用尿不湿。


              研究表明,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获得关键在学龄前这一阶段的培养。放弃对智障儿童在学龄期进行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将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家长始终着眼于智障儿童的“不足”,限制其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智障儿童的认识和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把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等同于“医学治疗”,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错误的认为经过教育智障儿童就可以获得所谓意义上的“正常”,而忽视了对智障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学生屈某,中度智力障碍,,有自闭倾向,口齿不清,只会说单个的字。逻辑思维差,对数字没有概念。进入学前班后,学生逐渐容入班集体,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喜欢唱歌做游戏。但学生家长却总是关心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算术,买东西知道有多少找头。


              家长应该明白,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应立足于促进智障儿童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对智障儿童实施教育的同时,要帮助智障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为智障儿童所做的努力不应仅仅局限于 “补残”,而是以教育为突破口,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


              三、家长不能持之以恒,失去对智障儿童的爱心与信心。


              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缓慢的过程。因此,可能我们的家长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却不是迅速体现出来。然而由于我们的家长在认识上不了解智障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心理上的不自信,再加上康复心切,想通过学习、训练,使孩子智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这一切都姗姗来迟时,我们的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质疑,对孩子的可能性发展发生否定,出现急噪情绪,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爱心和信心。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


              不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家长们,常常误认为进入学校学习就是培养或提高智力。因此认为把孩子送进培智学校,给予孩子提供了接受学习的机会,孩子就会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存在着“家长管养,教师管教”的观念。放弃了家庭教育的机会,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经济来源;认为教师应该承担孩子教育发展的全部责任,把希望全部寄托给教师,使自己获得“解放”。家长这种依赖性心理的产生,无疑是把孩子获得教育康复的过程,视为在“他环境”下完成的任务,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孩子。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远非如此,要努力走出这些误区,需要家长做不懈的努力。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要想家庭教育取得成功,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直接监护人,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面对现实。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可以成功的。
              2、要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力。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出社交活动等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3、要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1)教育要有针对性。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上学、生活自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2)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道理学会做事。
              (3)多鼓励和强化。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家长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半途而废。
              (4)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智障儿童往往是通过模仿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因此家长要文明举止、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日常行给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促进智障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智障儿童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人。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有些家长的重视和认可,他们不懂家庭教育,不会家庭教育,不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纵观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溺爱类:这部分学生家长对弱智儿童及其疼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做家长的总是尽量满足。即使有什么错误,家长也予以迁就。家长不仅自己溺爱,同时也要求他人照顾。有的家长还认为这是对孩子生理缺陷的补偿。殊不知,此类儿童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较同龄弱智儿童低得多。
              (二)放任类: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有残疾,丧失了信心,虽不说是累赘,但是毫不关心,在家长眼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只养不教。有的家长完全依赖学校,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莫不关心,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导致孩子表现随便,无上进心,对事物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纪律松散。
              (三)自卑类:有些家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觉得自己生了个“傻瓜”,是“前世没有积好德”,产生了“低人一等,见不得人”的自卑心理。因此家长事事不愿孩子参加,时时不愿孩子外出。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弱智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学习、交往和实践机会,性格内向,产生自卑。家长的这种闭关自守的教育,怎样才能使孩子独立走上社会与人交际、正常生活呢?
              (四)积怨类:这类家长在工作、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迁怒于孩子,随口就骂,随手就打。还有些家长偏心,把希望放到了他们头脑聪慧、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功夫也全下到了他们身上。面对经济开支过大,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个个出众,想想自己家还有个“累赘”,弱智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出气筒。父母难看的脸,挥舞的拳头,使他们不敢有任何分辨,结果导致孩子极大恐惧,学会说谎,变得怯懦、胆小,造成了极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从以上几种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看出,弱智儿童个性和品质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而家庭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面对现实,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孩子。要使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家长善于抓住合理的教育时机,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目的明确的教育。首先要求家长打破封建家长制观念,以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理论观念所代替,为科学育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要求家长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智力缺陷,既不能认为残而无用,不管不教,也不能过于娇惯、溺爱。最后要求提高家长的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家长文化水平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比例,而目前弱智儿童的家长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差,教育水平低,能力有限,方式简单。因此要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必须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2)可接受性原则
              弱智儿童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较正常儿童存在明显的差距,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使教育内容和形式易于孩子接受,使他们听得懂、想的通、动感情。如果家长脱离了实际,空头说教或要求过高,家庭教育就毫无效果。在实施可接受性原则时,家长要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适当强化,使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融为一体;家长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孩子喜欢表扬这一特点多表扬,少批评,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看到自己的孩子有点进步 ,就适当表扬,及时鼓励,加强教育效果。
              (3)直观性原则
              弱智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应尽量采取直观的教育方法。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参加小型公益劳动,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走访亲戚等,进行直观教育,使孩子易于对事物理解和接受,教育效果自然会有显著提高。在施行直观性原则时,要对学生的观察、模仿加以引导,家长要做“失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教会孩子对自己所观察的一切“加工处理”,吸收积极的东西,抛弃消极的东西。
              家庭教育在坚持三个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l、要注意明确家庭教育方向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弱智儿童要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把教孩子学有“一技之长”和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互助合作意识作为家庭教育的主方向。
              2.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要做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要成为意志坚强的人,要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练,让他们体会困难和挫折。其次要给他们以自信、勇气和力量,因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敢于对人生险境进行挑战;只有满怀希望的人,才能克服任何困难。
              3.要注意发挥榜样作用
              家庭对于父母来说,先是自我教育。榜样对弱智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由于他们缺乏抽象思维,对他人的举止缺少辨别,见好学好,见坏学坏。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公德,提高自我的文化素养,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使孩子“近朱者赤”,长知识,明事理。
              4、要注意做到相互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是尊重他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是消除他们因残疾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佳途径。当你交给孩子一件事情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感,相信他可以很好的完成。对于每一件有影响的事情,不仅做父母的要带头这样做,而且要教育其他子女甚至要求亲属、邻里配合这样做。目的是造成父母与子女、弱智儿童与兄妹之间的民主气氛,这样,在孩子心灵中就会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5、要注意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和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两个主要环境,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于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的配合,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经常联系,及时交换学生的情况,共同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在强化优点改正缺点的教育中,家校保持一致,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总之,在新形势下,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正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要强化家庭教育工作,密切学校、家庭的联系、合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环境,更好的完成合作育人的艰巨任务。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武田排名晚上好

                        • 上一篇:重庆怎么给幼儿早教训练,帮助孩子智力发展?
                          下一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这句话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