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教育论文怎样培养培智儿童的生活技能

              摘要: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普及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聋生不断减少,但智力残疾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使智残人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奋斗有动力。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智残儿童;培养;生存技能。
              残疾人的就业与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残疾人的政策与措施,残疾人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但智力残疾儿童的就业却是不容乐观。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一、传统观念
              在人们的意识里智残儿童就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废人。孩子除了上学一回家就被关在家里,弄给他吃,侍候他穿。智残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另类,人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父母不愿随他外出,怕人瞧不起,丢人现眼。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无希望放弃的思想态度,即使有精力也只会放在医疗上,而不会花精力去教育和培养。学校大部分无智残职业教育课程,根本谈不上技能培训。老师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认为,保证智残儿童的安全,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都认为对智障儿童进行职业教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以致学生毕业后无岗位可适合,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常常由家里养着。
              二、学校方面
              目前是每个县区办一所特教学校,招收聋哑与智障儿童,规模不算大,各校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转,没有余力增添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职教资源匮乏。按照师生比例,每所学校仅只能配备语文、数学、厨师、值班人员等教育教学专任教师,对于外聘技术人员进行多个职业培训却无能为力。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大,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生源问题各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的机构,使得各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交叉重复,流于形势,恶性竞争。
              三、社会因素
              智残儿童对外就业最大困难就是对外联络环节。我国为提供扶持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企业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在税收等方面有明确的优惠措施,但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宁愿捐款捐物献爱心做慈善事业,却不愿接纳落实残疾人,特别是智障儿童。政府对扶弱助残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并没有提及。智障儿童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关爱残疾人的社会中,企业和企业领导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企业及企业领导怕担也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及经济风险。
              据统计中国有1300多万残障人士,其中有600多万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有70%以上属中、轻度智障。扬州、上海、杭州等几座大城市均对智残儿童中的中、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过职业培训,并且就业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塑造的。经过培训和学习同样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现实社会中正常的劳动者。
              (一)家庭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残疾孩子的亲人应不离不弃,应充满信心地接纳残疾孩子。家长不能鄙视、冷漠,对孩子的小小的进步应放大它,鼓励他。作为家长应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让他们多与人接触,多听人交谈,多观察事物,使他们的耳、口、眼、鼻、手、脑都活跃起来,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大脑更兴奋,四肢更协调。例如经常带孩子逛超市,上游乐园玩耍等等,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开发智力。在家里抓好每一次可训练的机会,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例如:怎样摆放碗筷,怎样上厕所,认识家用电器,会称呼亲人。家长还应放下自卑的包袱,主动多与学校联系,向老师说说孩子的特点与进步,了解在校的情况,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自己也应摆好心态,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有攀比心理,记录下每一个活动,每一点进步,给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帮助。
              (二)学校培训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在课程开发上明确了国家课程校本使用的校本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在课程导向方面强调了功能性和社会参与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智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能的要义,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学校应改革语文、数学、体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状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课程设置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层次,小步子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低年级阶段应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课为主,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以文化教育为主,康复训练课,劳动训练课,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高年级以文化教育,增加劳动技术教育,掌握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稳定的工作,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良好的行为养成,职业素养应具备,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方面的强化训练。
              上海、扬州等城市成功的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启示,但我们不能一拥而止,鹦鹉学舌地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特教学校设置在县城,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可成为智残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掌握浇灌、修剪、清扫等简单的工序。县级特教学校还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广阔的农村,智障学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来自农村对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以及牲畜家禽的喂养方法有直观印象。我们何不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治虫、种菜、施肥、除草、喂食等简单的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农民。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学校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训,职业训练时与家长分工合作;学校还应利用教育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的合作,得到他们的扶持,并能利用社区自然支持,充分调动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积极将学生引向校外,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见习制度,与有关学校开展互学交流,联谊活动。将自强建业的残疾模范请到学校,用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校应大力宣传智残学生。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工活动,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使智残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自理。
              (三)社会接纳
              对智残学生实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智残学生服务于社会,做自理、自立、真正的人。那么他们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如何真正地踏入社会仅靠学校与教师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更多得人了解,关心,支持智残学生。各极政府应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以市为单位集中办好职业培训基地。动员社会,使企业以招收智残学生为荣,并用政策鼓励企业大胆地招收智残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特校,让社会真正理解职业教育,并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并积极参与。残疾人联合会应与民政部门合作,在他们的下属企业或相关企业中寻找适合智残学生培训的岗位和合适的工作舞台。大力办好地区福利性企业。残联还应经常到特教学校。时时关注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难。积极把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使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的生产与输送关系。各社区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与学校家长教育孩子,给智残学生以广阔的训练空间,主动搭好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作用。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照片简历玫瑰花

                        • 上一篇:有哪些人对智力运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下一篇:为什么日本的幼儿教育名列世界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