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宝宝吃小的
目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前提:具有一定想象力,情感及社会行为有一定发展。
方法:大人可以利用 3岁孩子爱给大人干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帮助分餐具,分水果,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好处自觉让给别人。比如将洗好的苹果让孩子分给大家,并事先告诉他:“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应该把最大的给他们。”“爸爸每天上班很辛苦,最大的苹果应该给爸爸
吃。”假如宝宝坚持将大的留给自己,大人可以说:“你这样做不是好孩子,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大人还可以为孩子编一个故事,让孩子续编。“从前有个好宝宝,他经常为别人做好事,他会帮助阿姨哄小弟弟,还会给老爷爷讲故事。有一天,妈妈给宝宝两个苹果,让宝宝自己吃一个,给奶奶吃一个,你能猜出宝宝是怎样分苹果的吗?大苹果究竟给谁吃了呢?”让孩子在讲故事、听故事中受教育。
注意,家长应把分配的苹果真吃掉,否则将影响教育的效果。
4. 看图说故事回答问题
目的:发展孩子想象力。
前提:具有初步理解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找一些幼儿读物中故事情节简单,画面形象生动的图书,给孩子看。
(2)引导孩子自己看图讲故事。家长可用“这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怎么样?”“最后呢?”等话语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尽量多说一点,如果孩子说的跟书上写的不符也没关系,不要强求一致。
(3)一个故事可以让孩子讲几遍,从中可以教孩子一些表达词汇。
5. 时间概念
目的:了解时间。
前提:知道白天、晚上。
方法:每天起床时,告诉孩子天亮了,太阳刚刚出来,公鸡在叫,这是早晨。吃完早饭到吃中饭前这段时间是上午,中饭后是中午,该睡午觉了。午觉起来到吃晚饭这段时间是下午,吃完晚饭天还没有黑,太阳刚下山,这时叫傍晚。天逐渐黑了,宝宝该洗澡睡觉了,就进入了晚上。
每天根据活动时间给孩子讲解,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
6. 直线构图
目的:学用直线构图。
前提:会画直线。
方法:大人可给孩子画竖线让孩子添一条条横线变成人行道,梯子,还可用此法画梳子、门帘、小房子、电视机、鸟笼、窗户、雨、小草等等。教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构图方法(图5-3)。
7. 哪支冰棒先融
目的:了解热的传导。
前提:了解融化、热、冷的意义。
方法:把一支冰棒放在盘子里,另一支用棉花包起来放在同一盘子里,当盘子里的冰棒开始融化时,看看棉花包起来的冰棒融化了没有?棉花包的冰棒后融化,为什么?
答案:固为棉花把外界的热空气隔开,所以冰棒就融化慢了。
想一想:
(1)冬天为什么穿棉衣?(把外面的冷空气隔开)
(2)妈妈没回家吃饭,你吃完了,怎样让妈妈的饭不很快冷下来;(放进盖好盖子的装有饭菜的锅或盆,并用棉袄或棉被包好)。
3岁6个月
对应比较
目的:学习对物体的数量进行比较。
前提:能数数。
方法:
(1)重叠比较:拿 4个口杯,拿 5把匙子,先让孩子数一数,口杯、匙子各多少个,再告诉孩子说“现在,我们来比比谁多,谁少,多几个?”让孩子在每个口杯里放把匙子,然后让孩子说出匙子比口杯多,多 1个。家长说出 5比 4多 1个。
(2)并放比较法:如比较小动物玩具多还是苹果多,先把小动物玩具排成一行,然后每个小动物玩具下放一个苹果,一个对一个地上下并放对齐,就容易看出谁多谁少,多几个。
孩子开始是采用对应的方法去学习比较数的多少的,家长采用上述方法,使孩子直观看到了两组物体中,哪组多,哪组少,多多少,有利于孩子对集合的认识,对数目大小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理解对应的概念。
2. 学画圆
目的:了解圆的基本知识。
前提:认识圆。
方法:
(1)家长让孩子说一说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让孩子随意画出一个圆。
(3)在纸上压一个盘子和瓶盖,再用铅笔沿着周边画一圈。
(4)教孩子用圆规画圆,把圆规带针的一条腿扎在纸上,移动另一条带铅芯的腿画圆。
(5)告诉孩子圆规画出的线叫圆周,圆中心的那一点叫圆心。把圆规的腿靠拢一些画出的圆就小一些,腿撑开一些画的圆就大一些,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叫半径。
(6)让孩子学用圆构图。
3. 动物爱吃什么
目的:了解动物的习性和按习性分类。
前提:认识常见的动物。
方法:让孩子看着一些动物图问“哪些动物只吃草树叶等植物?哪些动物只吃肉?哪些动物又吃草又吃肉?”然后告诉孩子:“吃草、树叶或其它植物的动物叫草食动物,吃肉及其它动物的动物叫肉食动物,既吃动物又吃植物的动物叫杂食动物。”让孩子再说一说三类动物各还有哪些。
4. 学说地名
目的:发展音语能力和增加地理知识。
前提:能跟说。
方法: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让孩子跟着主持人说全国各地的地名。
看地图教孩子说各国、各城市的名称。
男孩子爱做开车游戏,给他一个圆纸盘或篮子代表方向盘。妈妈说:“我们要到上海去,请开车。”让孩子当司机。可不断变换说出各地的名称。
5. 不同的季节
目的: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前提:知道夏天、冬天。
方法:让孩子观察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什么特点,让孩子说出春天天气逐渐变暖了,小鸟又飞来了,鲜花开放了,小草小树发芽了;夏天天气热,人们都穿上了短袖、背心,喜欢去河里游泳,大家都爱吃冷饮;秋天天气逐渐变凉了,人们穿上了较厚的衣服,很多水果都上市了,树叶开始变黄并从树上掉落下来;冬天天气冷了,人们都穿上棉衣,戴上了手套、帽子,天开始下雪,可以滑冰和堆雪人了,有的家里来了暖气,有的烧起炉子等等。
通过观察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使孩子分清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6. 今天我们做了什么?
目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时,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做了什么?老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游戏?吃的什么饭?学了什么新本领等等?”
吃饭前后,一家人可以相互交流这一天做了什么,睡觉前,家长可以问孩子家里别的人一天都做了什么。以训练孩子记忆力。
7. 种植物
目的:丰富生活知识,了解黄豆的生长过程,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前提:具有一些自然知识。
方法:春暖花开的季节,准备一个中型花盆,最好是房前屋后有一块土地,与孩子一起种上一些植物种子,让孩子定期给它们浇水、施肥,观察植物成长的变化,在孩子的照料下,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使孩子了解成长的意义和过程。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同样,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些生长期短的植物,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更可陶冶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操。
8. 奇妙的照像术
目的:进一步加强孩子对定向方位的认知。
前提:对方位有初步的认知。
方法:
(1)先告诉孩子简单的照像方法,再告诉孩子奇妙的照像术能使你成为一个托起高楼的大力士。把照像机放在离孩子准备“托起”的高楼正面很远处,让孩子站在离照像机很近的前方,让孩子伸出手掌,在照像机的镜中,高楼的基部正好落在孩子的手掌上,成像后,孩子就成了托起高
楼的大力士。让孩子自己照一张来试试。
(2)电影里的小矮人是怎么拍成的;让扮小矮人的小朋友站在照像机的远处,孩子伸出手臂,从镜头中看小朋友好像站在孩子手上时成像,小矮人就拍出来了(图6-5)。
3岁7个月
谁多谁少
目的: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
前提:掌握10以内数字。
方法:
(1)把同样数目的、不同大小的物体,在桌上摆成不同形状,问孩子哪个多?然后让孩子分别数数,报出总数。如把大小苹果摆成一定的形状(图7),问孩子大苹果多还是小苹果多,还是一样多。
(2)让孩子数出 6个核桃,在桌上摆成图形状,问孩子那堆核桃多?哪堆少,还是一样多。
孩子开始学数时往往受物品的大小和定向排列的疏密及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通过上述训练可使孩子在判断物品数量时,排除物品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出物品的数量。
2. 照顾小弟弟
目的: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前提:具有一定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利用孩子现有的玩具,如娃娃、餐具、医疗器械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家的环境。
(2)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出一些主意,如:“现在你是这个家的主人,小弟弟(布娃娃)来家里作客,你怎么招待他呀?”(分给他食品)或者是“小弟弟今天发烧,不舒服了,你应该怎么办呢?”(带他去)“小弟弟跟你一起玩玩具,你应该怎么办呢?”(谦让)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踩一踩
目的:发展触觉能力和语言能力。
前提:有正常的触觉。
方法:让孩子光青脚在皮革沙发、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块、沙地、草地。大理石等不同质地的地面走走,让孩子感受他们有什么不同;用语言去描述感觉,使用温的、热的、冷的、软、硬、光滑、粗糙、平坦等词。通过几次训练,让孩子有初步的感觉体验后,可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地面所踩的物体的材料。
4. 复述故事
目的:培养孩子有意记忆能力。
前提:孩子能讲完整的语句。
方法:
(1) 3岁的孩子爱听故事,家长可用一些较短的故事来让孩子复述。一个短故事家长讲三四遍后,孩子就能记住了,下一次孩子如果再缠着成人要听故事,家长就可以说:“前几天妈妈给宝宝讲的故事《龟兔赛跑》你还记得吗?今天你讲给妈妈听听好吗?”孩子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听,并且看着孩子,孩子讲完故事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讲得很好,讲故事积极性就高。
(2)平时家长可给孩子以复述的机会,如周末外出购物,家长可以在家里列购物单,边列边告诉孩子要买些什么东西,到商店时问他购物单的内容。
(3)复述的前提是:听时集中注意力,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成人的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重要。成人讲故事时应语言形象生动,并不时配合动作。
5. 曲线、塞线
目的:了解几何基本知识。
前提:有一定认知能力。
方法:
(1)家长拿一个绳子,让孩子抓紧绳子的一头,把绳子拽紧,然后告诉孩子看一看这就是直线,把绳子抛在地上,绳子弯曲在地上,告诉孩子这就是曲线,站在高处让孩子把绳子垂直往下放着,告诉孩子这就变成了垂直线(图7-2)。垂线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垂直的直线。
(2)让孩子看一看周围哪些是垂直线?
(3)如何检查是不是垂直的。让孩子在绳子上挂上重物,那么绳子就会垂直于地面,带重物的绳子可用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让孩子用带重物的绳子去检测一下桌子腿、厨柜门、房门是不是垂直的。如果桌子腿不是垂直地面的,带重物的绳子就不会贴着桌子腿。
(4)回答问题。如果建筑队不垂直地砌墙会怎么样?(墙易倒塌)
6. 我不怕
目的: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鼓励他独立地应付恐惧,用积极的态度抵制恐惧,而不是退缩。
前提:对一些自然现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
晚上将灯关上,让孩子处于黑暗之中,在黑夜中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捉迷藏,还可以带着孩子去散步,仰望北斗星辰,使孩子产生遐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就克服了对黑夜的恐惧。
孩子害怕雷雨交加的天气时,也应向他介绍科学知识,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当然也应告诉他不要站在电线旁、高楼和树底下。
严重的恐惧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怯儒的性格,也会使感知狭窄。所以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胆怯感染给孩子。
7. 做动作学认字
目的: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前提:对文字有一定兴趣。
方法:3~4岁孩子已经学会了许多动作,家长和孩子可以边做动作边学识字。
(1)孩子作出一个动作,家长拿出一个与动作相同的字或词,如跑步、坐下、拿东西、拥抱、吃饭、张嘴、刷牙等等,让孩子学习。
(2)当孩子学会了与动作相同的字后,让家长可作动作,让孩子找出表示此动作的词,或者家长出示一个词让孩子做动作,做对了表扬,做错了纠正,有时家长对孩子掌握的字故意做错动作,让孩子指出和纠正,增添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本年龄段学习的主要方法(图7-3)。
2. 按数连图
目的:培养孩子的注意能力,学认 1~50的数字。
前提:会握笔划线。
方法: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连线,看看画好的是什么。家长选用一些轮廓突出笔划简洁的画,把他们的轮廓用点描在另一张白纸上,并按序标上数目,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连线,画好后让孩子看看它象什么。
3. 他们是什么做的?
目的:认识物体质地。
前提:有一定的生活知识。
方法:让孩子看看日常家庭用具、电器、家具,然后问孩子:
(1)哪些是玻璃制成的;
(2)哪些是用塑料制成的;
(3)哪些是布做的;
(4)哪些是木制的;
(5)哪些是钢铁做的;
4. 哪些动物会游泳?
目的: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动作能力。
前提:熟悉动物习性。
方法:家长说:“河岸上有许多小动物,有的会游泳,是来参加游泳比赛的,有些不会游泳,是来当啦啦队的。你来看看,哪些是会游泳的动物?”
5. 找相同的树叶
目的:发展观察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前提: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能力。
方法:
(1)让孩子仔细观察下列树叶的形状,问孩子图8-6中的树叶那两片相同。
(2)带孩子去野外捡些树叶,比较不同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不同。
6. 手指游戏
目的:训练孩子口手一致的协调能力。
前提:孩子先学会说儿歌《十个小朋友》。
方法:
十个小朋友,(伸开十指,一次掌心向里按,一次向外)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指指面前,再指自己胸口)
十个小朋友,(同第一句)
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先伸出左手五指,再伸出右手五指)
十个小朋友,(同第一句)
只会做事,不会开口。(举右拳捶左拳上,左拳捶右拳上,然后摇手)
最好能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孩子按节奏做动作。
7. 比较轻重
目的:培养比较轻重能力。
前提:具有一定日常生活经验,会比较轻重。
方法:
(1)给孩子做一个简易的秤,用一根木棍,两边各系一根绳子挂上两个小篮作为秤盘,中间系一根绳子为提绳,先根据两篮的轻重移动拉绳位置,或在轻篮中加些纸使秤平衡,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秤。然后将苹果、梨等物品分别放在两篮中,比较谁轻谁重。让孩子明白重的一头将往下落,轻的一头将往上翘,一样重时两边一样高(图8-7A)。
(2)家长:“你看,小熊猫、小山羊、小狗正在玩跷跷板,你能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吗?”让孩子逐个指出动物的轻重,如果孩子已能准确比较轻重,可以让其将两幅图连起来比较。
3岁9个月
学习数的形成
目的:认识5以内数的形成。
前提:会点数说出总数。
方法:家长拿一个红苹果,一个青苹果,然后问孩子“一个红苹果加一个青苹果有几个苹果?”让孩子数一数;然后再问“2 个苹果中有几个红苹果?几个青苹果?”让孩子说出 2个苹果中有一个红的苹果,一个青苹果,进而家长告诉孩子,
2中有两个 1。再加一个黄苹果就可按上法学习 3的形成。逐渐让孩子了解 3中有 3个 1,4中有 4个 1,5中有 5个 1。
此游戏也可换用其它实物进行,让孩子认识数的形成就能比较出数的大小和给数排序,进而能进行加减法计算了。
2. 认识三角形
目的: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前提:了解角的概念。
方法:
(1)家长用粉笔,在地面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边教孩子哼儿歌,边踩着三角形的三条边走,儿歌内容是:“走呀走,围着三角形走一走,拐个角,向前走,拐个角向前走,再拐角,向前走,一直走到大问口。”“三角形,三角形,我有三条边,我有三个角。”通过上述游戏,让孩子认识到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让孩子看看周围哪些物体是由三角形构成的。
(3)让孩子画不同的三角形。
(4)让孩子数一数图9-1有几个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3. 墨迹作画
目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前提:有一定作画基础。
方法:
(1)家长放一张纸,在纸上滴一滴红墨水,让孩子用大拇指或拳头或手心在墨水上按一下,然后根据墨迹让孩子想象像什么,说的物种越多,说明想象力越丰富。
(2)在墨迹上,让孩子添上几笔,可能画成什么,添的笔划越少,画的物体越多,说明越有想象力(图9-2)。
4. 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怎么办?
目的:培养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
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家长对孩子说:“今天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怎么办》。小明是个好孩子,幼儿园老师经常表扬他。有一天,小明正在搭一个积木房子,突然,一个小朋友星星跑过来抢走了小明的积木屋顶,小明很生气也很着急,他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助小明想想办法吗?”
家长先让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然后与孩子一起总结出解决办法:①咱们一起玩,两人分享。②我再找一个,这一个给星星。③告诉星星:“不能抢别人玩具,抢玩具的不是好孩子。”
家长可通过例举类似的事件,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冲突,提高解决能力(图9-3)。
如问孩子:
①如有人不小心碰倒你,你怎么办?
②如有人有意碰你,你怎么办?
③如有人打你,你怎么办?
5. 续编故事
目的:培养孩子互相帮助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例如《小鸡和小鸭》: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它们每天一起出去找东西吃,一起玩。有一天,它们走到了一条小河边小鸭子很高兴,对小鸡说:“小鸡、你在河边等我,我去给你抓泥鳅和小鱼吃。”小鸡说:“好吧。”小鸭到河里去了,小鸭一头扎进水里去抓泥鳅。小鸡见小鸭钻进水里不见了,以为小鸭子淹死了,然后小鸡怎么样了呢?它做什么来帮助小鸭呢?
鼓励孩子把故事编下去,“小鸡马上跳进河里去救小鸭,但是小鸡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这时小鸭钻出水来发现了小鸡,赶紧把小鸡救上来。”或者小鸡请乌龟或鹅来救小鸭。
(2)家长还可找类似故事让孩子续编,提高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6.有序观察动物
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和学习有序观察方法。
前提:有可观察的动物。
方法:让孩子在较近的距离里观察,观察时,家长引导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一般观察动物从头-->颈-->身体-->四肢-->尾巴的顺序,家长要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观察和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家长提问要针对此动物的明显特征,并能及时概括其特征)如让孩子观察小兔。
家长提问:
这个漂亮的小动物,它叫什么?(小兔)
小兔的头上有什么?(耳朵)
小兔的耳朵长吗?(是长耳朵)
小兔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是红的眼睛)
小兔的嘴在哪里?(请孩子指一指)
它的嘴有凡瓣?(三瓣)
家长总结:
小兔有两只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唇。
家长提问:
小兔的身上长着什么?(毛)
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白色)
孩子模一模白兔的毛怎么样?(毛茸茸、又暖、又软)
白兔的身子后边长着什么?(尾巴)
兔子的尾巴短吗?(短)
兔子的身体下长有什么?(腿)
有几条腿?(四条)
前腿和后腿哪个长哪个短?(前腿短后腿长)
兔子是怎么走路的?(让孩子学兔蹦蹦跑)
兔子喜欢吃什么?(青草、萝卜、青菜)
家长总结:
兔子有短尾巴、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喜欢吃青菜、青草、萝卜。
通过上述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同类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感官感受事物的准确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7.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目的:初步认识声音。
前提:有正常的听力。
方法:
(1)让孩子把一把尺子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快速拨动另一端,让孩子听听尺子发出的响声。
(2)敲鼓让孩子听鼓声。
(3)拿一根绳子用力在空中一挥,让孩子听绳子发出叭、叭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告诉孩子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用手去触发音的尺面可感到尺子的振动。绳子振动产生了声音。在鼓面上放些砂子,敲鼓时不仅听见鼓声,还可看见砂子在鼓而上振动而引起沙子跳动而产生声音。
试一试:
(1)让孩子把手放在爸爸喉的部位,当爸爸说话时,就可以感觉到喉的振动。
(2)拨一拨拉直的琴弦,你是否在听到声音时,也感觉到琴弦的振动。
3岁10个月
哪两样东西常一起用?
目的:培养辨别相互关系的能力。
前提:具有日常生活知识和初步推理能力。
方法:
(1)家长依次问孩子:“这是什么东西,它是做什么用的?”
(2)当孩子找到相关东西时,进一步问:“什么时候我们同时使用这两样东西?”
(3)用笔将相关图连起来。
(4)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进行此类游戏,家长说一个物品,孩子答一个相关的物品或人,如笔--纸或墨水;衣服--裤子,汽车--司机(轮胎);牙刷--牙膏等等,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及语言能力。
2. 比赛
目的:训练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前提:知道物体近大远小的道理。
方法:家长让孩子仔细观察,两个同样长的梯子靠放在树干上,猴子和小猫在爬高,让孩子判断是谁爬得高,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数一数梯子的格数,它们分别爬了几格。
3. 正方形、菱形
目的:认识正方形和菱形。
前提:认识三角形。
方法:
(1)家长拿4根火柴在桌上摆一个正方形或拿一张手绢,然后告诉孩子这个图形叫正方形,让孩子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有几个角?他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是不是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垂直?
如果孩子不能回答,家长可告诉孩子正方形由四条边组成,每条边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一样大都是直角,让孩子通过摆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特性。
(2)让孩子用硬纸板,剪四条纸条,固定四个端点做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正方形的特征(四条相等边,四个相等的直角)。
把摆好的正方形两边轻轻一挤,然后让孩子看一看,“它还叫正方形吗?”告诉孩子它不再叫正方形,它叫菱形,让孩子想一想菱形有什么特点?
菱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同样长的边,而且相对的两条是平行的(所以它们又叫四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两相对的角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3)让孩子画正方形、菱形。
(4)让孩子看看和想一想哪些物品是由正方形、菱形组成的。
4. 分份
目的:学分成相等的份。
前提:懂得多和少、大和小。
方法:告诉孩子现在有2个小朋友,你只有一张漂亮的纸,要把它分成同样大小、的二份,怎么分?家长可拿出一张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分,如图10-4。
当孩子学会后,再让他学分成相等的 4等份。
(1)找一些幼儿读物中故事情节简单,画面形象生动的图书,给孩子看。
(2)引导孩子自己看图讲故事。家长可用“这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怎么样?”“最 后呢?”等话语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尽量多说一点,如果孩子说的跟书上写的不符也没关 系,不要强求一致。
(3)一个故事可以让孩子讲几遍,从中可以教孩子一些表达词汇。
方法:每天起床时,告诉孩子天亮了,太阳刚刚出来,公鸡在叫,这是早晨。吃完早饭到吃中饭前这段时间是上午,中饭后是中午,该睡午觉了。午觉起来到吃晚饭这段时间是下午,吃完晚饭天还没有黑,太阳刚下山,这时叫傍晚。天逐渐黑了,宝宝该洗澡睡觉了,就进入了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