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人人学实用的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差,不会思考数学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将近几年的教学做法总结如下:
              一、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比较难的问题。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才进行解决。然而好多学生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可为什么还是错误百出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平时好多孩子直观的图形看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被削弱了,使很多孩子读不懂题意,缺乏解题的自信,更有孩子不愿读题,懒的读题。所以我们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慢慢改掉懒的毛病。然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法,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法让学生审清题意,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线段图就能很好的让孩子理解“相向而行”“相遇”这些词语,并通过让孩子猜猜他们会在哪里相遇,让他们自己到图上标出相遇点,即能培养孩子的估计能力,又激活了孩子解题的兴趣,使孩子乐于参与到解题中来。还有学生在学了长方形周长之后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一条长边靠院墙,其余三边围上竹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初次碰到这道题目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常常对“靠院墙”“ 三边围上竹篱笆”不理解,以至于无法解题。这时我经常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实物图,                                                                           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所以教给学生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是本课题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相信只要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坚持训练,孩子们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们知道,思考是在读题的同时开始的!
              二、课堂中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几年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跟着学说到独立叙述,逐步提高。 在训练中,主要采取下列两种形式:说题意。说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途述题意或数量关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说思路。说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能够用一定的数学术语有理有据有层次的表达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解题思路,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出发,用综合的方法整理思路,也可以通过问题入手采取分析的方法说出思路,或者两者综合考虑说出思路!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在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题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独立作答,然后选出几种不同解答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比较、判断解答的对错,从中选出最优解法。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并起来坐10人,三张桌子并起来坐14人------照这样,10张桌子并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如果一共有38人,需要并多少张桌子才能坐下?学生通过读题,画出图形理解题意,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 10-1=9(个)9×4=36(人)36+6=42(人)38-6=32(人) 32÷4=8(张)8+1=9(张)
              生2: 6×10=60(人)10-1=9(人)2×9=18(人)60-18=42(人)
              6×(9)=54(人)2×8=16(人)54-16=38(人)
              生3: 2×10=20(人)20×2=40(人)40+2=42(人)。
              通过不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不仅能巩固与本题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到达开阔思路、掌握技巧、灵活应用的目的。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四、通过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编应用题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编题训练,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编题训练中,除了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看图编题和根据数量关系编题以外,我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知识、不同要求,采取以下几种训练形式:
              1.根据式题编题。
              由我提供算式,指导学生把式题表示的数量关系,组织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中去,编成某种结构的应用题。
              2.根据文字题编题。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名词术语、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文字题编题。
              3.根据问题编题。
              我提供数学问题,让学生推导解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内容,安排情节,把数量关系编入题中。
              总之,在课堂中有要有疑问、猜想、沉思、联想、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唇枪舌战的辩驳、有情感的和谐统一,让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学习始终,让孩子们带着不解走进课堂,带着下一个问题走出课堂。让解决问题成为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儿童学音乐各种暗藏

                        • 上一篇:让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该怎样培养直
                          下一篇:惯性思维产生的过程与心理暗示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