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说原始部落小朋友的智商远比美国人低,农村人的智商也比城市低——这是否说明某些人天生高贵呢?
后来我们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只是更会做题罢了。比如城市孩子更容易使用排除法等应试技巧,而即便是农村孩子,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而原始部落的小朋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方形,他们根本没见过——自然没法做你的空间想象能力测试。
那么城市孩子比农村孩子聪明就是个伪命题,高贵的美国人也不比大山里的孩子更高贵。
因此二战后我们普遍采用的韦氏智力测验直接分了两套试卷(农村/城市),并且对农村有一定的加权分。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这样也不行。
生物学告诉我们智力发育在青春期后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我们实际观察到的事情是有些人年纪越大显得越睿智,而另一些人随着年龄会显得笨拙很多。
为什么呢?
雷蒙德卡特尔揭开了这个谜底,他发现我们谈及智力的时候语境根本是不同的。于是他把智力分成了两种。
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是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于是我们发现智力也是可以习得的,八级钳工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吹嘘过往的老人,而大学教授和巴菲特/索罗斯/李嘉诚只会越来越老奸巨猾。
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表现和发展和职业是高度相关的,高贵的人会越来越高贵,低贱的人会越来越低贱。
这还没什么,你了解事实以后像泰州学派的创始人那样针对性的强化自己就可以了,但近几年我们其实发现了更糟糕的事情。
行为经济学家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心理学家Eldar Shafir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影响我们做出英明决定的能力,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富人和穷人都会受到这种感觉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穷人的这种短缺感出现的频率更高,短缺感所导致的错误余地也较少。
这是什么鬼?贫困和单身狗导致我们变蠢?没错。我们的智力表现非常局限于认知资源的调配:你全力抵抗睡意的时候任何表现都会下降的。
同理:如果你的全部精力都忙于求生,你根本没有能力处理比较高级的认知进程,这也是为什么穷人更容易陷入穷忙这种勤奋的懒惰,而不是资本家那样懒惰的勤奋。
所以结论是非常糟糕的,如果按照我老百姓对智力的定义,那么有钱人更聪明,从事创造性职业的人更聪明,而这些东西可以抹杀一切天赋。
(所以泰州学派创始人当了圣人不光是他和人辩论30年锻炼了晶体智力,更重要的是,他首先是个富商。)
无怪乎当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叫嚣“我可以把一个孩子变成任何人”。学术上他们是错误的,实践上(起码在一部分领域)他们很不幸的说对了。
“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99%的汗水” 科学家们通过对几万名的志愿者进行DNA的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体内确实存在着控制着智商的基因,拥有这种罕见基因的人智商确实要比常见基因人的智商要高,但是这个高度并不是不可弥补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努力来弥补差距, 象人的认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通过后天训练改善的,而起点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一直成功。
以前报道过的一些天才少年成为普通人的事例很多, 你可以看一下《伤仲永》的故事就是这样的结果,这里也和内因(先天因素)外因(后期的教育和学习)有很大关系 ,不是仅仅智商的问题,而是正确的教育和按正确的方向努力才会让人成功。
还有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任何成功大多是建立在多次失败基础上的,经过失败--总结经验--再失败--再总结经验--……最终取得成功。
美国的一个学生叫约翰·菲利普斯(1955年出生) ,大一第一个学期结束之际 成绩单上全都是D和F(不及格)由于成绩差总被老师、校长说,于息他就憋着一股气要证明自己不笨。第二学期一开学,他就找到了整个普林斯顿最丧心病狂的一门课——“核武器战略与军备控制” 果断报了名,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要上交一份完整的核武器部署方案 对于刚满18岁的学生们来说可以说非常困难了,然而菲利普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通过近三个月的查资料,分析出现的问题,反反复复无数次,最后终于把论文写出来了,美国核武器专家奇尔顿看过论文后,惊诧万分,确定地说“这基本是一个可以正常起爆的原子弹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些事不是靠聪明就可以办到的,要自信,不论什么事只要真诚地付出了就好。
勤奋+努力,这样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