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培养

              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的最佳工具

              当AB宝小五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强调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即使上了一流高中、前段大学,和考试为主我们的教育体制相比,台湾孩子在这“两力”的表现还是相对的弱。

              这时,我已经陪着AB宝自由自在玩了快十年,孩子学多学少不是问题,因为学习是快乐的。她们出外是放胆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野小孩,也会扯铃、骑独轮车,在家既能弹琴,又是小小书虫,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但我一直没有具体去思考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件事。

              这“两力”为何如此重要?当知识都转成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上,取得的成本为零。如何把碎片似的数据组合成有意义的信息,发出力量,凭借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一颗主动进取的心。

              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从面对生命的态度开始。

              我决定要好好培养AB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不是送到补习班。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某个特定科目的技能培养――如果有这种补习班的话,想必老师会以各种科学实验进行之,但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深深觉得,它们是一种面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一种素养,必须经由每天的生活习惯缓慢养成。

              既然这样,我要找到一个核心概念,既可以持续操作,又能够陪伴孩子。为此,我读了很多资料,也搜寻国外案例,终于让我发现一个培养“两力”的秘密――让孩子敢于发问,并且能问出好问题。这需要回头追索过去人生的所有经验,因此不适用于低年级孩子。

              好问题比好答案重要,孩子有没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看问的问题就知道。

              问问题需要勇气和能力,也就是说,需要不断的训练。不管面对何种状况,孩子如果能大胆地问,并且问出好问题,便等于拥有追求新知识以及超链接的能力。

              发现这个秘密,并有了具体目标后,我开始大量看探讨各种人生面向的影片。

              其实一开始是我们一起看电影,类型涵盖艺术、科幻、音乐、惊悚、动物……通过问问题我可以知道孩子看懂多少,能不能理解角色之间的对应。如果看完电影没有讨论,并让他们发问,这电影就白看了。

              但这碰到了一个状况:电影两小时,看完之后再讨论个一二十分钟,AB宝还不习惯问问题,因此觉得不耐烦,一个找借口说我要去运动,一个说我要去写功课,全都溜掉了。看电影也许很快乐,但思索是困难的,实在很难强迫她们问问题。

              于是我改弦易辙,号召十几个有同年龄小孩的家庭,像办读书会一样办电影欣赏会。电影由我挑选,像《鲸骑士》或《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群人看完电影后,举办分组比赛,三五个小朋友一组,家长一组,提最多问题的一组获胜。基于团队竞争和荣誉感,孩子大多会奋勇发问。这也是强迫他们思考的机会。如此操作二十几次下来,我发现这方法跨年龄、跨阶级、跨领域,不论对象为何,全都有效。

              很多家长十分感动,他们惊讶于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够问出这么好的问题。而AB宝经过三四次训练,已经敢于发问,而且愈来愈会问。不过老问题还是存在,不比赛时,她们看完电影后,还是不甩我,不想问问题,我也没辙。还好,后来我发现了日剧。分集的日剧是终极法宝,孩子想看就得问!

              日剧?这好像是天外飞来一笔,其实不然。老实说,我是日剧白痴(现在是日剧达人)。我们家不看电视,但有上万本书,和五六千部影片,一直到有人推荐我看《交响情人梦》DVD,这是我的第一部日剧。怎么会这么好看,又让人看得这么快乐呢?即使已经看过上万本书和几千部电影,我仍然无法抗拒野田惠和千秋的魔力。此后,我对日剧狂热了起来,累积到一百多部的雄厚实力。此时,我知道我有能力为女儿挑片了。

              我家现在有大约四百部日剧。因为没有版权代理的关系,日剧不贵,新片三部五百,旧片更便宜。不过价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你要花时间挑出适合孩子看的片子,全台湾用日剧来娱乐、教育小孩的爸爸,我应该是第一个吧!

              电影看完就结束了,但日剧一般都是十二集,好看的日剧会让人看完一集后,急着想追看下一集。当AB宝要求看下一集,我会坏坏地说:“想看下一集? 好,先提两个问题来看看再说。”没办法,我大权在握,她们只好乖乖挤出两个问题,非问不可。她们不问,就我问,她们答。

              抽不出时间?日剧一集不到五十分钟,周六周日各看个两三集,快则两星期就看完一部。做不到的话,表示你的孩子太忙,或者不会利用时间。

              两年观赏下来,AB宝心目中的第一是《司法研习八人组》。当时,小学高年级的社会科正好切入法律单元,我为了跟她们解释何谓检察官和司法官,所以特别挑了这部日剧。日本司法官没有条件限制,任何学历、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报考。《司法研习八人组》里有八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司法研习人员,这群天兵的作业天天被K,便组成一个团队在课后讨论,每一集讨论一到两个案件。因为背景不同,看事情角度各异,讨论总能擦出精彩的火花。AB宝对它如此热爱令我相当讶异,后来一想,她们的身份是学生,司法研习人员也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虽然意见不合却彼此相挺的情义,应该是这种相似的情境让她们深深认同吧!

              《Code Blue救护直升机医生》排名第二,女儿看过之后,决定长大要当救人的医生。她们也喜欢《幸福小厨师》,一个总要先和客人聊五分钟再决定为他做什么料理的厨师。

              医生、护士、律师、警察、侦探、美发师、厨师、老师、科学家、业务员、企划、家庭主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剧又是职业众生相的呈现,认真地看,等于上了一堂堂的职前体验课。

              会发问=有思考基础,下一步就是写下来!

              习惯发问之后,我顺水推舟训练AB宝写作文。

              因为写作是整理一个人思绪最好的方法。我们通常藉由写作来思考,美国著名诗人佛洛斯特就曾经这么说:“我还没有开始写之前,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在这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与人的接触频繁而短暂,能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写作能力,也成为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曾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发现写作成绩与整体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相关性最高,因此从2005年起,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加考二十五分钟短文写作。

              写作的确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每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提笔有如千斤重呢?说故事,与人分享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性吗?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老师或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享受写作的乐趣,人类乐于分享的天性被错误的方法与压力给抹杀掉了。

              我训练AB宝写作,就是通过日剧,一开始先由我根据日剧内容提两个问题,她们用两三百字回答,这就是作文。不写呢?对不起,那就不能看下一集了。

              用日剧训练孩子发问和写作文,同时也在测试她们倾听的能力。从问的问题和写的文章,我可以察觉她们能不能捕捉到人与人互动之外的弦外之音,是否关心他人、理解别人,有没有同理心,等等。读出隐藏在言语和肢体之外的幽微真意,这种能力很难教,也不易培养,但通过电影或日剧的讨论就可以达成。

              或许有人会问,看电影、日剧还要附带做这么多事,会不会失去娱乐的意义?电影和日剧本来就是娱乐啊!我认为一点也不会。孩子没有能力问的时候,当然要由大人引导他们,一步一步铺陈。当孩子问出好问题,或提出一个不错的观点,他们自己反而是最高兴的人。不要忽略了孩子也会期望进步和成长。

              这两年下来,除了我自己变成日剧达人,更大的惊喜是,我已经不再需要跟孩子教导什么,叨念着要改进什么。

              道德教导从大人口中讲出来,就很无聊、八股、讨厌,听都不想听;一模一样的话由日剧的角色说出来,孩子就感动得一塌糊涂。所以每当我有话想对女儿说,就挑部日剧给她们看:《考试之神》《东大特训班》《家长是怪兽》《女王的教室》……要孩子用功读书,要孩子学习勇气,要孩子有团队精神,都有对应的日剧。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每一两个星期到光华商场扫货,一部一部先行看过,再分门别类,挑出适合给孩子看的,并在最适当的时候给她们看。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下乡生时印象

                        • 上一篇:怎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下一篇:了解幼儿想象的特点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