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等活动化解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这不仅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现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拓展了传统德育的范围,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
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其心理的影响及提高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人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但从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来认识,自我意识又可以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情况的一个比较实际的看法;投射的自我是想象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理想的自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理想的形象。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与自我意识的完善时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他们可能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否定自己,时而憧憬着早日成熟,时而怀念那记忆中美好的童年。与此同时,他们的个体意识正在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自我意识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常常引起主题的我和客体的我相互对立和冲突,破坏自我的统一。
自我意识经常把自身作为活动的参照物,自我介入对个体活动的意义重大;同时,自我还是个体活动的察觉者、调节者和发动者。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和共同性,不同的自我优势会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并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更加注重于对自己内在素质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较为强烈,敏感性大。所以,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虚荣、自卑、从众、逆反、自负的问题。这些问题受影响于社会、他人、个人、网络。
要提高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可以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可以通过他人评价、与他人比较、自我比较中认识自我,以及从活动成果中认识自我。然后,要积极地悦纳自我。积极的评价自我,是促使大学生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就学生自我而言,需要强化“别人行,我也行”,“有所长,有所短”,“勤能补拙”,“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四个理念。最后是要科学的塑造自我。要做到科学塑造,就要确定明确的行动目标,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教育上,要做到让大学生了解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其自身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客观而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然后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情感、情绪的发展变化,掌握有效的调节手段,学会情绪的适度宣泄和放松,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失衡。同时,要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意志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提高意志行为水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当然,人格教育也是有必要的。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人格品质,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二)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对其心理的影响及提高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学习内容具有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且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学习途径也因此变得多样性。
大学生学习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学习能够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潜能。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力与潜能,这些智能只能通过学习,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同样,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也只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和提高。学习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学习活动习得而提高的。学习还能促进正向情绪情感的产生,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工作的人,常把学习和工作当作自己的所爱,能从中找到幸福和快乐。学习还能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只有多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也能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习也不例外。从学习强度来说,学习负担如果过重,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过度紧张,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
从学习内容来说,如果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不健康,就会造成心理污染。另外如果学习难度大,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激发求知欲,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激发学习的成功感当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创建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如果学习动机过强,其原因来自于学习目标过高,他人不适应的强化或不恰当的认知。对其现状的调试应从加强自我认知、科学制定目标、将关注点聚焦于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学习动机过强,不是一早一夕形成的,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有一个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心理卫生》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与拓展》
编辑于 2019年9月7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