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极特殊的群体,他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比如大脑中存在的发育不良,就会导致部分大脑思维的缺失,而引发自闭症、多动症、偏瘫等等的多种残疾,以至于他们的头脑中对事物的认知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对于数学意识,他们就更是一片空白,但是他们同样要在现实的社会中所生存,所以建立数学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绝不能忽视。以下就根据数学实践,对于如何帮助智障学生建立完善的数学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而展开一些粗浅探讨。
一、设情境,增加信心
在智障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所认为的生活极其简单,也没有良好的兴趣与爱好,所以这时老师就应该设置及虚拟化一些场景,不断地创造让学生玩的机会。而就在他们玩耍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数学的因素,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数学,将“学习数学”与玩耍带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如此一来,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信心。举例说明:
1.给每个学生10个气球,规定他们在10分钟之内吹破,最后,去比较在规定的时间内,谁吹的气球多,谁吹的气球少,而老师又可以让有一些智商的学生去讲一讲,班上的同学吹了多少个气球。
2.在班上随机抽出一组人,让学生去数数在这一组人里,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在这样慢慢的游戏中,自闭症的学生既可以减轻自闭症的症状,又可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数学意识。
3.拿出10张卡片,将卡片分别发给10个学生,让双号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接着让单号的同学按照顺序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看看哪些同学找得快,找得准。再让单号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接着让双号的同学按照顺序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对于那些找不到顺序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加以启发、指示及鼓励,无论学生的表现怎样,都加以鼓励与支持,让每个智障学生愉快地建立积极、主动、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用爱心,树立自信
每个智障的学生由于天生智力发育残缺,在他们的头脑中,对于事物认知很少,严重的几乎是空白。在智障的人群中,10岁学生的智力还不如健康的一周岁婴幼儿。在一些智障学生中,他们甚至连家里几个人,父母兄弟几个都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智力的单纯性还不仅仅如此,他们一些人还伴有自闭症、多动症、流口水、偏瘫等等一系列的残疾,面对这些学生,老师必须先做到不排斥、不歧视的态度,再用爱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接纳他们。其次再根据他们每个人自身的残疾特点去采取个别化的教育。举例说明,孙兴是我们班上一个典型智障伴多动症的学生,他的特点就是随时大喊大叫或者随时随便离开座位,这会给课堂带来诸多的不便与困扰。因此,老师就会在上课的时候去不断地鼓励他:在今天,孙兴同学表现极好,不喊不叫也没有离开座位,老师特地奖励一枚糖果给孙兴同学。然后,老师就会给孙兴一枚糖果,同时,也在黑板写下了数字“1”,让他把糖果拿起来,并告诉他这是一枚糖果,要用数字“1”来表示,让台下的学生读“1”,老师再拿出其他表示“1”的物品,让他们回答这是多少,如果他们什么也答不出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正常的事,但是只要看到他们情绪稳定的时候,就要继续加以表扬与鼓励,时刻抓住他们稳定的情绪,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才可以慢慢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对于存在这样问题的智障学生,首先应该帮助他们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然后再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意识。这样的糖果奖励教学方法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也许很荒谬,但对于那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来说,就会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只要发现智障学生进步了,就要加以肯定、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话,他们内心就会增加成就感,而有了成就感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建立良好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耐心,帮助识记
这些智障学生由于天生智力的不足及一些多重残疾,因此识记能力与数数能力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比如婷研同学,她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并引发智障与偏瘫。其全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四肢丧失平衡能力,且左手脚乏力,行动与思维不协调。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老师拿了一盒珠子,并让她把盒子里的珠子从一个盒子拿到另一个盒子里,强调用左手去拿,慢慢做,慢慢来,如此反反复复,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数学思维与动作就会慢慢地协调起来。通过老师耐心的指导与鼓励,她的数学意识渐渐提升,左手的功能都也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在特殊学校数学的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由于他们智力不足,记忆慢、遗忘快,而数学又是一门较抽象的科目,所以我们并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也许普通人认为很简单的事,对他们来讲却是极其困难之事。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中帮助他们,更要在生活中加以关怀与尊重。爱是人类最美最好的沟通手段,爱可以唤起他们的信心,可以改善他们的行为能力,因此,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爱心才能帮助智障学生建立数学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