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成长包括哪些方面?
儿童成长涉及多个方面,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儿童的研究权利包括哪些方面?
儿童研究权益名词解释: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与教育等研究中儿童拥有并必须受到保护的权益。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其内容有所不同。
如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1990年颁布的条例
主要包括:(1)避免伤害。在研究中,儿童有权在身心上受到保护。若对研究是否造成有害影响有疑问,研究者应该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若可能造成伤害,研究者应该改用其他手段获得预想的资料,或放弃该研究。
(2)告知同意。参加研究的儿童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人员,都有权要求以适合他们理解水平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可能影响他们参加该研究意愿的所有事项。对儿童的研究,应该以书面形式得到父母、监护人和能够代表他们的人(如学校老师)的同意。儿童和对他们负责的成人有权在研究的任何时候退出研究。
(3)隐私权。在研究中,儿童有权隐藏他们的个人情况,在研究中书写报告和进行非正式讨论时,他们也有这一权利。
(4)知道结果
三、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包括哪些方面?
0~7岁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表现为下边五级水平:
1.掌握计数前的“感知”水平。
2.口头数数。
3.给物说数。点数实物,数后说出总数。
4.按数取物。
5.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
1.5~2岁起,开始运用次第数词“1个又1个”,指量数词“1”“2”,逐步进入口头数数的水平。
2~2.5岁,儿童能数到“5”上下的数,通过点物能说出2或3,按数取出2~3个玩具,开始掌握2以内的数概念。
在这基础上,儿童的计数能力逐步发展,5~6岁绝大多数儿童能口头数到“100”,给物说数和按数取物能力也接近“100”。
7岁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水平是:
2~3岁儿童可以掌握到“2”
3~4岁儿童可以掌握到“5”
4~5岁儿童可以掌握到“11”
5~6岁可以掌握到“23”
6~7岁可以掌握到“29”(大部分能掌握“50”以内的数概念)。
数概念的发展中,儿童对于一个数概念的获得所花的时间并不一样。掌握1~2数概念较快,而从“2”过渡到“3”的时间却几乎是前者的一倍时间(半年以上)。
从“11”到“23”需要一年时间,而从“23”到“ 28”仅6个数,也要花费一年时间,可见儿童掌握“10”至“20”的数概念要比掌握“20”至“30”快得多。
2~3岁和5~6岁是儿童形成和发展数概念的两个关键年龄阶段,前者是从感知事物到产生数概念的萌芽,即从“空白”到计数能力的出现;后者是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飞跃阶段。儿童在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
四、《少年智力开发报》包括哪些内容?
只能和题主分享读书的个人经验。 小学时候看书比较少,大部分是报纸杂志。例如少儿文学,儿童文学,科学与生活,大千世界,少年智力开发报,故事会等。所以建议题主首先从通俗杂志看起,花费时间不用太多,而且浅显易懂,耐得下心。 上初中之后看书比较杂,但主要以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为主,各种名著为辅。还是那句话,通俗。但是通俗不代表不能从中获取知识,所以相对古龙我比较推荐金庸。例如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我是看了碧血剑才知道袁崇焕,之后才有兴趣了解这个人。再例如,韦小宝上五台山,山上的大和尚说禅宗净土宗,有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来历区别等等。关键是阅读中看到不懂的,有兴趣的要去扩展阅读,知识面自然会增加。 高中之后开始看三毛琼瑶大仲马,继续各种名著杂文散文随笔。初中很多名著看不懂,高中还是看不懂,但是看懂得会多一些。 大学时间多些,看得更多更杂,涉及五花八门。从前看不懂的书再读,或是自觉懂的重读都有新的感受。 总结一下,从简入深,从通俗到经典。反复阅读,从阅读中拓展。 回头想到再补充。
五、儿童智力开发教育师考什么证?
教智障儿童的教师要考特岗教
师资格证。
特教老师即特殊教育教师是指为教育身心发展上有缺陷儿童的教师。 特殊教育老师需要考取RBT、BCaBAl、BCBA等获得国际认证的证书,或其他证书,例如:儿童口肌训练师”“语言训练师”国际国内双认证证书、“全国孤独症儿童启音师资骨干培训班”进修结业证书等。
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同龄伙伴关系、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社会其他事物的认识行为、对不合心意的事物的攻击性行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
1、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尊重型、严厉型及散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严厉型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卑。
2、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
3、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4、对社会行为的认识: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因为毕竟人是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学会与社会上的其他事物共处。
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父母学习的,因此父母要尽量起到好的、积极的作用。
6、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很多独生子女会以自己为中心,不懂的分享,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相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七、儿童教育的ppt包括哪几个方面?
儿童教育的内容PPT,包括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要求,科学性和启蒙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内容。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
启蒙性原则: 是指选编的内容应该是粗浅的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针对这一要求选择内容要求:
1.要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
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将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寓于简单的现象之中。
3.选择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
2.广泛性和代表性
广泛性指的是我们选择的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要尽量涉及多个方面,确保教育活动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
代表性指的是要选择的内容能典型应某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
针对这一要求选择内容要求:
1.从广泛的内容中选择内容。
2.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
3.考虑各部分内容的均衡性。
3.地方性和季节性
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季节性原则: 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遵循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4.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指幼儿科学内容既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体现民族的特色。
八、儿童语言包括哪三个方面?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包含听、说,读三个最主要的部分,还有简单的书写等。
听,主要是倾听,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听懂别人的语言,并正确的理解别人要表达的意思。说,是学会说话,把自己的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读主要是结合图画开始简单的阅读,并能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写,是初步的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并识记简单的字等。总体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们运用语言素质,提高语言运用的范围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等。九、儿童智力开发5大忌?
智力不发展,就无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但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需要注意五个问题: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几乎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教育。
2、破除“天才”论(即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对人的智慧发展是有影响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是靠后天教育影响形成的。如卡尔.威特,生下来时先天素质低下,在其父母精心培养下,14岁大学毕业,16岁研究生院毕业,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授。
3、不要拔苗助长。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
4、要有恒心。人才的培养周期性长,不可一劳永逸。若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必须持之以恒。
5、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如学习兴趣、意志、性格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并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
十、儿童智力开发有哪些项目?
根据现代的研究,孩子的潜能开发应该包含8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语言智能、社会交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自知智能和自然智能。